102-9-22〔桃園新屋〕范姜老屋群~「陶渭流芳」

DSC_7854.JPG 

新屋著名的三級古蹟范姜老屋

DSC_7122.JPG   

范姜祖堂堂號由來—陶渭流芳

       根據范姜祠堂沿革史的碑文上記載:查考民間百家姓
請本,收錄了近
500
個姓氏,其中複姓總共78個,唯獨
「范姜」姓未被列入。然而,范姜一姓,在桃園中壢、
新屋一帶,人才輩出,是真實存在,而且是相當顯赫的
氏族,至今范姜一姓在海內外已超過
1
萬人以上。

台灣的複姓大家族,印象最深刻的,除了北部新屋的范姜
之外,還有南部西螺的張廖兩大姓。

范姜姓之由來:清初,廣東惠州府人范集景,娶妻雷氏
,生子范文質。范集景早逝,雷氏因家貧無力撫養孤子
而再嫁姜同英。繼父愛文質如己出,撫育成人娶妻生子
時,文質感念繼父姜同英的鞠育之恩,因此五子兼冠
兩姓"范姜" ,此後在中國的百家姓外,又獨創「范姜」
複姓,自成一姓。

日後范姜五兄弟渡台定居新屋,成為世界華人「范姜」
之源,凡所有姓范姜的人士,不論海內海外,皆是出自
台灣新屋鄉。

張廖是西螺鎮上第一大姓,因其先祖張元子為報答廖家
招贅收養之恩,而命其後世子孫“生當姓廖,死歸姓張”
。『受人滴水之恩,必當湧泉以報。』古人守信重義之
風,放諸現今功利社會,更難能可貴。

  

▲「范姜公廳」最據歷史義意為:全世界范姜姓氏源流於
此。范姜祖訓:香火不得割香分爐,一年以[春秋]兩季返
回祖堂祭拜以示團結萬流歸宗。「范姜公廳」經內政部
於民國74年8月公告指定列為三級古蹟。

 

通常客家老屋門額上都會寫著原鄉祖籍之郡號作為堂號
,但是范姜老屋群都以「陶渭」作為范姜祖堂的堂號。

DSC_1291.JPG   

▲三號老屋門楣寫著「陶渭流芳」

DSC_7131.JPG   

▲六號老屋門楣寫著「陶渭高風」

DSC_7859.JPG   

▲祠堂正門匾額的「陶渭流芳」、堂內高懸「陶釣家聲」匾。

都是以「陶渭」作為范姜的堂號。

 

「陶」是指「范」姓始祖,帝堯的發祥地。「渭」是指
周朝在渭水釣魚的姜太公始祖,「姜姓」之後,因此
「范姜」的堂號即以「陶渭」稱之,複合了「范姓」及
「姜姓」的歷史光環。

DSC_7872.JPG   

范姜一族在台發展史略

 

范姜家族在清初拓墾時期是新屋的大墾戶。

DSC_7089.JPG  

范姜公廳裡所陳設:乾隆初期,當時地主收租時所用的

大算盤。

根據范姜祠堂沿革史的記載:乾隆元年,范姜殿高自廣東
省惠州府海豐縣公平墟庵東獅子嶺大壟口隻身渡海來臺,
自下淡水
(
今新竹南寮)上岸後,輾轉擇地,發現台灣北部
良地都已被漳、泉移民佔據開墾,僅剩桃園石礫荒埔無人
開發,於是先到東勢地區上庄子
(
新屋鄉東明村)落腳開墾
,然人手不足,難以成願,於是次年返家再偕三弟殿發、
四弟殿章,長兄殿榮仍留老家以便奉養年邁雙親及照顧年
幼五弟殿爵。

范姜昆仲在新屋拓墾,胼手胝足,篳路藍縷,披荊斬棘,
開荒拓土,以新屋為中心,南以社子溪為界,東至營盤腳
(今楊梅鎮),西抵石牌嶺(今新屋鄉石牌村),北達泉
州屋大崛坑(今觀音鄉大崛村),總面積達三千八百甲,
為保有合法權益,於乾隆十六年向清政府申請開墾單,
墾號為
『竹塹大溪墘庄墾戶姜勝本』。

范姜昆仲開墾有成,乾隆23年返鄉欲接雙親、大哥和五弟
來台相聚。但雙親已過世多年,於是兄弟五人回台,共守
基業。幾年後,由於家產龐大,於是兄弟分產管理,以
新屋為中心,
長房殿榮即分受甲頭屋地方,次房殿高分受
上庄子地方,三房殿發分受新屋東勢地方、四房殿章公分
受新屋北勢地方,五房殿發公分受后湖塘地方。

 

咸豐四年甲寅歲(1854)范姜一族選擇良地開始建築祖堂
之前堂,其後陸續起造不少新屋,當地人引為盛事,指其
為「起新屋」。因此「新屋」便成為當地的地名,沿用至
今。客家人講「屋」不講「厝」,稱房子為屋、伙房,
「厝」是閩南人的用語。老房子,閩南人說「古厝」,
客家人則說「老屋」。為了尊重客家人,在此稱為「范姜
老屋」而不稱為「范姜古厝」。

 

六號老屋(中正路110巷9號)正門兩旁及左右牆對聯,則敘
述著范姜族的努力--「陶成事業韶光緒,渭發源流裕後昆」
、「陶穴肇基光甲第,渭發瑞彩煥寅階」。所謂「甲第」,
「寅階」卻示范姜新屋建於「甲寅」年,也是咸豐四年的
明證。

客家族群中,祖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,由於客家人對於祭
祖之事非常重視,因此對於祖堂的建築也相當講究。興建時
重堪輿、計畫到開工與完工,都非常慎重。

DSC_7173.JPG   

▲范姜祠堂近影。祠堂格局嚴謹,前後兩進燕尾揚起,
含蓄而莊重,堪為客式宅院典範。自後湖村遠望范姜祠
堂,規模莊嚴而恢宏。

 

1906(明治39)年15世范姜春芳、16世福生到原鄉廣東省
陸豐縣請回祖先牌位來臺奉祀,並於
1911
(明治44)年
增築後堂,翌年完成後將祖先牌位供奉於後堂。

日據大正元年(1912年,歲次壬子年),第16世范姜羅時
任訓導,後任庄長
(
鄉長),提議修建祠堂,光復後又修建
數次,目前所見大抵以民國初年所修建之格局為基礎。

DSC_1315.JPG DSC_7113.JPG   

今年,因緣際會來新屋看老屋,跑了不少趟。每次來范姜
祖堂,都有輕鬆自在的感覺。范姜5幢老屋裡,第一座改
建觀音佛堂,與范姜祖堂皆是大門敞開可自由參訪外,
其餘三幢皆為私人住宅,不便打擾。范姜祖堂裡有詳細
介紹范姜家的起源故事,還有熱心的范姜先生在做解說,
讓人有賓至如歸的自在。

DSC_7128.JPG   

▲祠堂的圍牆以紅磚砌成,陶瓷花瓶燒製的釉色翠綠典雅。

DSC_7124.JPG     

▲祠堂正身石階上,前緣及左右兩端的下緣,皆刻有紋飾。

DSC_7855.JPG     

▲「范姜祖堂」的前堂屬於傳統客家建築中的「塌壽」
型建築,除了大門的匾額「陶渭流芳」外,無其他多餘
的裝飾,典型的客家樸實風格。

DSC_7875.JPG   

走進大門,前廳左右各寫著「忠孝」「廉節」,簡單明白
的庭訓,客家人教忠、教孝、清廉自持、重視操守、名節
的精神可見一斑。

在祖堂與三號老屋等多處皆以《三國演義》一書中的情節
內容,作為建築的裝飾題材。其主要的用意是對其後代子
孫「教忠」「教義」的作用。

DSC_1293.JPG   

▲三號老屋水車堵《三國演義》之「關公潼關遇馬超」

 

祠堂正門的匾額「陶釣家聲」,係十五世、也是返鄉迎祖
靈牌位的范姜春芳之親筆,這面匾額題於
1918
年(大正7年)
,是范姜家族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。

DSC_7095.JPG 

▲范姜祠堂一共有20根柱子,有圓柱與方柱,但每根柱子下
皆是以石材做成的柱珠;在柱珠的表面,皆雕以不同的紋樣
或圖案。祠堂的門柱下端,也有石雕作品。

DSC_7865.JPG 

▲范姜宗族因追溯宋代大儒范仲淹為其宗族第五十代先祖,
先祖既曾受封,祠堂之屋脊便建成燕尾式以示尊榮。

 

在其它裝飾方面,祠堂的前、後堂之脊桁龍有雙龍朝珠,
有鎮宅的作用;中堂供桌有團龍圖案。中脊是裝飾最豐富
的地方,有鳳凰、老虎、鹿、魚、牡丹等泥塑與剪黏等
藝術作品,左右橫屋並有以桃、石榴等水果為題的泥塑。

DSC_7172.JPG   

▲六號老屋,咸豐四年(1854年)范姜金傅起建,人稱
“老灶下”,因當時人丁眾多就在此吃大鍋飯。

六號老屋以白灰粉刷的外牆,卵石砌成的牆基和外護瓦片
的牆壁,使此屋外觀上比較類似客家式的做法。不過護龍
上馬背牆面的紅磚,院牆上洗石子,卻又是日式時代的風
格,可見此建築已隨時代變遷而改變許多。

DSC_1311.JPG   

▲六號老屋門匾以貼磁作法貼出「陶渭高風」。窗頭堵上
外觀作成浮雕、白底書卷形,上面書寫「松茂」、
「竹苞」字樣,表達節操高勁、長壽萬年之意。

DSC_1314.JPG   

▲此棟老屋為昔日的「老灶下」(老廚房),2006年初,後
代子孫在廳前完成「人和地靈」裝置藝術,希望族人永遠
記得先人在此吃大鍋飯的日子。

DSC_1286.JPG  

▲三號老屋,186416世范姜開望起建,是當時的大地主的

,對建築特別考究,除了參照閩南式建築外,雕樑畫棟,在

泥塑與剪黏等裝飾部分,特地邀請二位唐山大師傅長駐數年

才告完成,乃老屋群最豪華的一棟,也是最有看頭的一棟。DSC_1290.JPG

門楣寫著「陶渭流芳」是用黃色陶片拼貼而成的,兩旁的

用紅磚堆砌的圖案與磚雕,簡單又饒富意義。

 DSC_7146.JPG 正身水車堵與左右橫屋的泥塑與剪黏等作品,歷經歲月的

煎熬,現出碎裂的紋樣,散發著古老的色彩,更襯托出

歷史沉澱下的年代感。

DSC_1296.JPG   

▲正身有大圖案的萬字不斷。萬「“卍”」字為梵文,深具
佛教祈福的深意。DSC_1307.JPG

▲三號老屋左右埤頭牆上的「鵝頭墜」懸魚與八角棟頭造型
,左山尖為如意花籃圖案、右山尖為如意團圓造型。DSC_1284.JPG

范姜三號老屋橫屋的鵝頭墜吊籃裝飾,有一段地主與佃農
之間和睦相處的溫馨傳說:花瓶壁飾的由來據說是因以前
有錢的地主很體恤佃農們,佃農們心裡感激常會送花感謝
,佃農們爭送花籃,花藍堆積多了,叫人帶回又不好意思
,於是就擱在屋角,久了這些花竟成了榮耀的象徵,將它
雕刻為璧飾,作為積善之家的表象。

DSC_7154.JPG  

外圍為短牆,其門開於左側與大廳成正面,並不相對,
完全遵守中國建築「門不對開」的法則,可見此屋結構
十分嚴謹。

DSC_7140.JPG   

范姜老屋群建築多以自然色調為主,而裝飾性高的部分如
祖堂的彩繪、三號老屋的水車堵及各棟的中脊堵等,多以
紅、藍、綠、白、黑等五色為主要色彩。

DSC_1306.JPG   

范姜老屋連續幾棟完整的舊時三合院建築,可體會溫馨雅
靜的農村意象。紅磚瓦牆、竹節窗、淺橘色的面磚,五色
的中脊堵,色彩上卻也不顯單調,散發出濃濃的客家風情。

DSC_7156.JPG   

▲二號老屋,1874年16世范姜開就起建,當初建此老屋經濟
較差,直到光復後才有現在規模,故很多建材都使用現代
的材料。

DSC_7155.JPG  

二號老屋橫屋與其它老屋不同,對外的兩側埤頭牆為日式
紅磚所砌成,圍牆為較新穎的洗石子形式,其它牆面則仍
為泥磚所砌,外層再塗上石灰等材料,形成素雅的白牆外
觀。老屋中脊有鵲鳥等裝飾。正門上方的匾額「陶渭傳
芳」是歐陽詢筆法,挺健厚實。

DSC_1349.JPG   

▲一號老屋由於年久失修,經范姜第三房之共同決議,自
2006年初起改建為范姜觀音寺。鑒於傳統寺廟的泥塑屋脊
不耐風雨,故范姜觀音寺改採以青斗石石雕製作屋脊,並
保留具客家特色的黃磚、鵝卵石、唐山石等。其屋脊裝飾
構想與龍柱來自鹿港龍山寺。范姜觀音寺裝飾之作工來自
中國大陸,這些都是新建觀音寺與傳統客家建築相較不同
之處。

DSC_1299.JPG   

▲對照三號老屋墀頭上的泥塑,不敵歲月的侵襲,大都已

斑駁脫落,促使范姜家族在重建范姜觀音寺時,一律採

用青斗石雕,為此座觀音寺立下流芳百年之基業。

DSC_7161.JPG   

「憨番抬廟角」源自荷據時期,相傳民間因不滿紅毛番

的荷蘭人強取豪奪的壓榨統治,因此在嘉南一帶的廟宇

中,便普遍出現“憨番擎大杉”、“憨番抬廟角”等有

趣的畫面。早期的廟宇,常見的抬廟角多以剪黏、交趾

燒居多,但范姜觀音寺則以青斗石雕成大鬍子憨番高踞

屋角,半蹲作扛舉狀,一副勇猛威武的模樣,為傳統

建築增添趣味元素。

DSC_1350.JPG   

▲范姜觀音寺正殿前的龍柱,左邊的龍頭在上,俗稱升龍,
右邊的龍頭在下,俗稱降龍,此種相互對峙的雕法,稱為
「天翻地覆」。與鹿港龍山寺天王殿的龍柱有異曲同工之
妙。

DSC_7165.JPG DSC_7157.JPG    

▲以福建青斗石雕刻而成之八名仙女石像,彷彿飛天而下為
其著名特色,其中四名仙女則分持板、笛、鼓及笙等樂器
,儀態不一,別具特色。

 

范姜老屋群就在中正路菜市場旁110巷內。逛完了一號老
(
范姜觀音寺),走出110巷子口,信步來到中正路的菜
市場,向一位大嬸打聽當地小吃,新屋最有名的就是新屋
鵝肉料理,但是此行志在訪古而且我們又不想吃鵝肉,於

是我們就在中正路旁一家小吃店吃板條,這家的板條與

客家湯圓,有濃濃的客家味道,湯頭濃郁,經濟又實惠,

正符合客家儉樸之風。

arrow
arrow

    ma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